文化景观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和载体,具有文化符号和资源符号的双重效应。江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文化景观系统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新路径,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加强系统性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江苏文脉悠长、底蕴深厚,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人类非遗项目12项。全省上下着力构建大保护格局,严格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及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江苏拥有丰富的园林景观资源,多处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与苏州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致力于江南园林的研究保护。实验室对苏州留园的镇园之宝——瑞云峰建立1:2的3D打印模型,应用到徐州园博园的室内景观营造,取得良好效果。
探索多元活化路径。在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同时,要注重合理利用,挖掘其多重价值,使之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江苏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近120万个,其中,自然资源景观占19%、人文资源景观占81%。一方面,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江苏率先启动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改革和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有效化解城乡建设与考古工作的矛盾。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活化利用的路径。准确把握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创新“文化+”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生态、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比如,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充分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南京的夜游瞻园、苏州沧浪亭园林版《浮生六记》等,提升了传统旅游空间的文化体验价值。无锡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统筹做好保护修缮、文化传承、功能叠加、业态创新和百姓体验等工作,让文物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实现文物保护事业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必赢平台
构筑特色文旅空间体系。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韵”是江苏独特的标识。“十四五”以来,江苏着力打造“两廊两带两区”,即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过程中,以江河湖海为脉络,建设南京旅游枢纽城市,苏州、无锡重点旅游城市,其他10个特色旅游城市,重点培育50个特色旅游县(市、区)、100个特色旅游乡镇,形成整体联动、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文旅空间体系。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江海文化、陆桥文化内涵,打响“千年运河”“万里长江”“八百里太湖”“万顷洪泽”具象品牌,塑造“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滨海特色风貌,推动文旅资源连点成线,让江苏旅游胜地“明珠颗颗镶嵌”,形成“棋盘落子式”的全域诗画美境。作为江苏沿海特色风貌“缤纷百里”示范段,启东圆陀角建成18公里江海沿线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形成一条展示长江文化、凸显江海特色的观江望海旅游线路,将碧海银沙、黄金海滩等旅游资源串联,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鲜公路”。圆陀角还是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也是江苏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长江口第一缕阳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旅游是推动不同文化互动交流、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有效方式,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拓展国际旅游交流,更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江苏与全球67个国家缔结了370对国际友好城市,近年来,围绕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举办“水韵江苏”文旅推介交流活动,建设“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支持文旅企业赴境外参加展会等,开展有温度、有深度、有辨识度的宣传推广活动,把文旅产品推出去、文旅品牌立起来,不断提升江苏的知名度、美誉度。扬州既是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又是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牵头城市,注重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两个维度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孕育诞生、必赢平台在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自2009年成立以来,持续加强与国际组织、运河城市的交流合作,各类会员总数超过200个,遍布全球五大洲。扬州连续举办16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聚焦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运河永续利用等主题,形成系列“扬州倡议”,搭建了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和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向世界讲述大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