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三北”攻坚战标志性战役。全国两会期间,新疆日报联动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甘肃日报,策划推出“共筑祖国北方绿色长城”全媒体报道,围绕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全景呈现各地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攻坚战取得的创新实践和阶段性成效。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3月的南疆迎来防风治沙关键时期,沉寂的沙漠再次响起机器轰鸣声。各地抢抓有利时机,全力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在民丰县后河坝防沙治沙阻击区,凿井机的轰鸣与铁锹的沙沙声交织成奋进乐章。36岁的尼雅乡先锋村村民亚森·麦提图尔荪正驾驶着新购置的大型拖拉机,在承包的600亩沙地上来回穿梭。自2024年投身阻击战以来,他不仅见证了沙丘披绿的生态蝶变,更在防风固沙中收获了实打实的经济收益。
2024年11月28日,随着于田县最后一段沙漠锁边空白区栽下玫瑰幼苗,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锁边空白区顺利合龙。至此,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合龙,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屏障就此诞生。
这几日,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锁边带上,村民库尔班·买提卡司木将自家羊圈的有机肥运往玫瑰地里。去年种下的30亩沙漠玫瑰将在5月绽放。“这些玫瑰花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增加收入。”库尔班·买提卡司木脸上洋溢着笑容。为持续扩大绿化面积,新疆今年将在锁边基础上,继续向沙漠深处推进,红柳、梭梭、沙枣等耐旱植物即将在一片片平整的沙地上扎根。
“这场绿色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改善。”全国人大代表、和田地区墨玉县托胡拉乡布古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阿卜迪麦麦提·奥布力对家乡巨变深有感触,“现在的沙尘天数比我小时候少多了,越来越多的沙地变绿了,风沙变小了,寸草不生的土地产生了收益,光伏治沙项目更是带来了清洁能源。”
1978年以来,新疆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造林7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03%跃升至5.06%。2022年,新疆更是历史性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站在2025年的春天展望,这场人与沙的博弈已进入新阶段。今年新疆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启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库姆塔格沙漠甘肃、青海交界区域的生态治理。24个续建项目、14个新建项目、17个储备项目正编织成更严密的防护网。从“梯田治沙”到“光伏+治沙”,从生态补偿机制到沙产业融合,新疆正以“人沙共生”的智慧,在瀚海黄沙中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2月28日,随着内蒙古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程在阿拉善右旗启动,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攻坚战正式打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态恶劣、过度放牧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米到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向腾格里沙漠靠拢。在阿拉善盟的卫星遥感图上,能清晰地看到雅布赖山风沙口处的3条流沙带,两大沙漠已有“握手”之势。
多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工程固沙、人工种草、封沙育林等综合措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建起一条锁边林草带,有效阻止两大沙漠“握手”。2025年,阿拉善盟补齐剩余“缺口”,实现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打造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标志性工程。
2023年6月,习到内蒙古考察,亲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省区。
按照国家林草局总体规划,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位于阻击战片区,是内蒙古自然条件最恶劣、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
对此,阿拉善盟全面打响阻击战,布局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阻沙汇合阻击战、阻沙进城阵地战等“5大战役”,重点对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开展沙漠锁边建设,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生态保护体。
截至2024年底,依托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内蒙古阻击战片区已完成防沙治沙任务673.102万亩,超额完成2021年至2025年5年的任务量,“绿进沙退”的良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包头稀土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闫宏伟深有感触:“我深切感受到内蒙古正以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按照规划,到2030年,内蒙古阻击战片区还需完成生态治理449.418万亩,任务艰巨。
2025年,阿拉善盟初步谋划了9个林草重点项目,不断提高锁边林草带质量,加强与周边省区联防联治,阻止沙漠入侵河西走廊,坚决打赢这场荒漠化防治攻坚战。
初春的高原大地乍暖还寒,但治沙人却一直在忙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黄河沿岸的联防联治项目区,连绵起伏的沙丘上,30多名当地群众正在技术员指导下,划线、开沟、用稻草扎设草方格沙障,很快,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
青海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多年来,经过全省工程区各族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相继完成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六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近年来,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项目的实施,青海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探索出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成功路子。
2024年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防沙治沙三年行动开局之年。青海紧盯目标任务,以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总林长令为遵循,聚焦配套资金、技术支撑、项目管理、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印发实施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实施意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机制和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联防联治机制,组织开展决战四季度攻坚行动。青海与新疆以阿尔金山、祁曼塔格山脉为联防重点,聚焦铁路公路沿线、工矿设施和农牧区防风固沙需求,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草带,科学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实现荒漠化防治工作新突破。
“青海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等,呈现分布区域广、海拔高、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壤质地疏松、土壤盐渍化严重且沙化速度快等特点。”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大对青海“三北”工程六期项目资金及技术方面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投资标准。
2025年,青海“三北”工程将以六期规划为蓝图,以重点项目和光伏治沙为抓手,采取要素保障、联防联治、示范带动、考核引领等有效举措,完善顶层设计,发布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总林(草)长令,组织编制青海省“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新三年行动方案,编制青海省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规程、光伏治沙技术规程、高寒区沙化土地封沙育林育草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全面加强工程管理。
甘肃省作为全国“三北”工程13个重点省区市之一,肩负着重大的生态使命。自1978年至2020年,甘肃省“三北”工程前五期累计完成建设任务6790万亩,中央投资26.58亿元,为这片土地的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省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80.65万亩,占全国20.66%。
近年来,甘肃省、“三北”工程区70个县(市、区)成功全部纳入国家“三北”工程攻坚战范围,开启了生态建设的全新篇章。
甘肃省积极争取项目,为工程注入强大动力。2024年,国家下达甘肃省53个项目,建设任务1148万亩,中央资金41.7亿元,资金量和任务量居全国第二。
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完成招投标并全部开工,完成建设任务484.36万亩。
同时,甘肃省组织各地谋划和储备2025年项目,64个项目已进入国家重大项目库。通过持续不断地争取和建设项目,为“三北”工程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必赢
“甘肃省积极开展联防联治,共同抗击风沙。”甘肃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统筹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甘肃省与内蒙古、青海两省区林草系统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开启了区域合作新篇章,形成了强大的治沙合力。
在沙漠边缘,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正在逐步形成,阻挡着风沙的侵袭,保护着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
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甘肃省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攻克技术难题。甘肃省林草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抗旱林草品种选育、造林种草模式研究,不断探索适合的生态治理技术。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退化林修复”“河西走廊绿洲防护林体系”科研项目纳入国家“三北”科技攻关项目,科研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探索形成以防沙治沙用沙为代表的“民勤模式”,以遏制水土流失“增量”和减少沙区面积“存量”为代表的“环县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三北”工程牵引下,2024年全省国土绿化任务完成1370.61万亩,较上一年度增加27.55万亩,实现4连增,全省草原退化率由69.63%下降到66.04%。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说,今年全国两会,她带着关于在平凉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生态治理与草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等5条建议,为生态修复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