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到贵州考察调研,嘱托贵州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四年来,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力以赴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一纸书信写发展,字里行间话未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多彩贵州网将推出“锦书寄北京”系列报道。以“书信”为舟,向习汇报贵州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上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
近年来,贵阳贵安逐“绿”而行,向“绿”而兴,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全力实施“六个生态”建设,形成了“一河清流、百山拥城、千园竞美”的林城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最大支流乌江的重要支流。
20世纪70年代前,南明河本是贵阳市直接饮用水源,但因工业生产、城镇扩张等因素,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南明河的水质一度处于劣V类,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新建20座再生水厂、整治40条排水大沟、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行动、建设14座南明河水质自动站、建立河湖大数据平台……近年来,经过持续综合整治,南明河重现碧波荡漾,并先后获评2023年度贵州省首批美丽幸福河湖、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城市“母亲河”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等称号。
“南明河干净整洁了很多,周边设施也比较完善、规范,我常常在晚饭后到河边散步。有外省的亲戚来,也一定会带到南明河边走一走。”贵阳市民万家洁说。
2022年初,新国发2号文件印发,明确支持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2023年11月,贵阳市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以一域领全局,贵阳贵安抢抓重大机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招、求突破、见成效。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
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纳入市级河湖名录管理的107条河流首次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
一组组数据扎实亮眼,一项项任务按期推进,一个个举措切实有效,贵阳贵安成为600多万市民引以为豪的美丽家园。
“贵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市民们也能感受到,确实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了。”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练川说。
2022年,贵阳市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此为契机,贵阳市积极培育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无废细胞”。
干井村党支部书记包本菊告诉记者,过去,废旧的农用薄膜会被村民弃置或填埋在土地里,不仅对环境有污染,还不利于来年播种。为解决这个问题,干井村向南明区积极争取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示范项目。
贵州创新环保塑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周连军介绍道,该公司以6公斤废旧农用薄膜换取1公斤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标准,把村民的废旧农膜收集起来。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再生产成可利用塑料颗粒进行销售。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帮助村民缓解了经济压力。
干井村只是贵阳市将“无废”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贵阳市已建设“无废乡村”“无废社区”“无废学校”等10类“无废细胞”635个。
近年来,贵阳贵安不断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累计完成18960批次、12.95万吨危险废物转移监管,安全处置医疗废物1.16万吨;持续拓宽工业固废利用渠道,磷石膏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共生产磷石膏改性填料165万吨用于生态修复,消纳磷石膏160万吨,复绿面积1.26万方,生态修复面积4.6万方;健全“五个环节”全程分类治理体系,建成3000个垃圾分类收集点,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
“我们积极探索工业、农业、必赢平台生活等各领域固体废物源头减排、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新路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无废’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效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副主任贺滟说。
自2023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共接纳11万人次参观,举办生态教育、宣传科普、公益音乐会及生态游学等活动70余场,成为市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每到假期,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场馆中设置的多媒体交互、AR打卡拍照、沉浸式影厅等体验设施,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享受沉浸式的科普体验。”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观山湖分局副大队长陈南箕说。
作为贵州首个“省区共建”的省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馆及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不仅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和实践,还向国内外展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与经验。2023年,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基地)。
2021年至2023年,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期间,共发现生物物种7691种,发现动物类新种4种,微生物类新种3种,发现洞穴生物物种221种,构成贵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023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贵阳市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标志着贵阳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受到国际认可。
“贵阳市生物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在全国或省内都占有较大比重,保有较高的物种特有性,一些区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生存有多个新种、新记录、珍稀濒危物种及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昱说。
如今的贵阳贵安,逐“绿”而行,向“绿”而兴,经济增长质量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渐次铺开。